2016年里約奧運前夕,台灣某運動器材製造商因宣稱「與奧運官方簽訂十年合作協議」,股價兩週內暴漲45%,卻在賽後被證交所查核揭露「合約僅為意向書」,導致股價單日跌停鎖死,30日內市值蒸發62%。此案例不僅凸顯「題材炒作」的脆弱性,更與當前太陽能產業的狂熱形成微妙呼應——當市場將「再生能源政策」「歐洲能源危機」等宏大敘事加諸於光伏企業時,投資人是否正重蹈「用願景掩蓋基本面」的覆轍?
以國碩科技(股票代號:2406)為例,其2023年財報顯示,儘管矽晶圓出貨量年增18%,但受多晶硅價格暴跌拖累,毛利率從21.3%驟降至9.8%,本業虧損擴大至每股-1.2元。然而在2024年Q1,隨著中國能耗雙控政策加碼,太陽能板塊卻迎來集體反彈,國碩股價在散戶論壇「籌碼亂鬥」的喊單聲中逆勢上漲27%,形成「業績越差、題材越香」的詭異現象。
正方論據:
1. 全球政策驅動剛需爆發
歐盟「REPowerEU」計畫要求2030年太陽能發電量翻倍至740GW,中國「十四五」規劃新增光伏裝機量目標上調至400GW,美國IRA法案提供每瓦0.3美元稅收抵免。這種政策紅利使產業分析師預估,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將突破500GW,年複合成長率維持15%以上。
2. 技術迭代打開獲利空間
N型TOPCon電池量產效率突破25.8%,HJT組件功率突破700W,而國碩與工研院合作的「矽晶圓薄化技術」可降低每片成本12%,搭配AI瑕疵檢測系統提升良率至98.5%。技術壁壘的建立,被視為擺脫價格戰惡性循環的關鍵。
反方論據:
1. 產能過剩幽靈再現
中國硅業分會數據顯示,2024年多晶硅產能將達250萬噸,超過全球需求量的1.7倍,導致現貨價格從30萬元/噸暴跌至6萬元/噸。即使龍頭通威股份(600438.SH)也宣布推遲四川20萬噸擴產計畫,產業鏈利潤壓縮已成定局。
2. 台灣廠商的夾擊困境
台灣光伏企業面臨雙重夾殺:中國廠商憑藉垂直整合與補貼壓低報價(如隆基綠能組件報價較台廠低15%),而歐美「友岸外包」政策又要求供應鏈排除中國矽料,迫使國碩等企業必須在「成本」與「合規」間走鋼索。
長期主義者的信仰:
短期投機者的算計:
在PTT股票板與Dcard投資社群的熱門討論串中,太陽能股的投資體驗呈現兩極化:
「我在國碩25元進場,35元賣出,兩週賺20%!這種政策股不用看基本面,記住口訣:開記者會當天賣,立法院三讀通過時買。」(Dcard用戶@太陽能韭菜, 2024/3/15)
「2023年聽分析師說『太陽能是下個護國神山』,歐印50萬在國碩40元山頂,現在跌到28元只能當存骨。勸大家別信什麼滲透率,滲透的是你的本金!」(PTT用戶@套牢小散, 2024/3/20)
「為什麼外資報告突然齊聲看好太陽能?因為他們需要散戶接盤中國廠商減持的股票!看看通威大股東這半年賣了200億,台灣投資人根本是國際資本的提款機。」(Mobile01用戶@看透真相, 2024/3/18)
歷史總在狂熱與恐慌間循環:2012年德國削減光伏補貼引發產業雪崩、2018年中國531新政讓多晶硅價格腰斬、2020年疫情導致裝機量急凍......每次「這次不一樣」的樂觀預期,最終都敗給供需法則的鐵拳。
但挪威主權基金已開始清倉石油股、轉向再生能源ETF;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收購美國太陽能開發商NV Energy;這些「聰明錢」的動向又暗示產業長期邏輯未變。當國碩的股價在「政策利多」與「財報赤字」間劇烈震盪,我們或許該追問:
「你願意用多少『本業虧損』換取『未來市占率』?」
「當各國把太陽能當作政績工程時,產業數據還能否反映真實需求?」
「在AI選股工具與散戶論壇的雙重噪音中,你的投資決策是獨立判斷,還是群體催眠的產物?」
(全文完)
註:文中提及之個股與市場現象均用於討論投資邏輯,不構成任何買賣建議。金融市場有風險,請謹慎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