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中國外匯管理局發布的《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業務指引》在2025年迎來重要調整,針對台灣跨境貿易企業與個人,申報範圍從傳統貨物貿易擴展至「新型態跨境服務」。例如,台灣製造業透過大陸電商平台收款,若單筆金額逾1萬美元,需完整填報《涉外收入申報單》,並在交易附言註明「跨境電商+平台名稱」。
關鍵調整點:
1. 數位支付強制申報: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(如PayPal、Stripe)接收款項,無論幣別均需在收款次日完成線上申報;
2. 身份認定細化:持台灣居民居住證與大陸銀行帳戶者,跨境收入需以「非居民個人」身分申報,並提交「台灣居民往來大陸通行證」影本;
3. 申報豁免條件:台灣個人年度累計跨境收入低於5萬美元,可適用「限額免申報」制度,但仍需留存交易憑證備查。
案例1:台灣機械零件廠商A的大陸電商款項滯留危機
2024年Q4,A公司透過阿里巴巴國際站收取大陸買家10萬美元貨款,因未在「交易附言」標註「境內平台+阿里巴巴」,導致銀行凍結款項。經補正《涉外收入申報單》並附加「跨境電商交易合約」,耗時15工作日方完成解付。
啟示:
案例2:台籍工程師B的境外薪資匯回爭議
B任職於新加坡科技公司,2025年2月匯入8萬美元年薪至台灣帳戶。因未區分「現匯」與「結匯」欄位,誤將全額填入「其他金額」,遭外匯局要求補正「薪資所得證明」與「境外完稅憑證」。
解決方案:
階段1:事前準備——文件與系統設定
✅ 企業:台灣公司登記證、大陸跨境貿易備案表、買賣合約(含幣別與交貨條款);
✅ 個人:台胞證、境外收入來源證明(如薪資單或投資分紅文件)。
➔ 登錄「外匯管理局數位申報平台」,完成企業統一編號綁定與權限分級(管理員/操作員);
➔ 啟用API串接功能:電商平台與ERP系統自動拋轉交易數據至申報系統。
階段2:申報執行——關鍵欄位填寫技巧
▸ 製造業貨款:121010(報關出口)或122990(未報關樣品);
▸ 技術服務費:227020(軟體授權)或228023(專利使用);
➤ 境外結匯:若款項經香港銀行轉換幣別,需在「付款人常駐國家」填寫原始匯出國,並於附言註明「境外結匯路徑」;
➤ 多幣別拆分:人民幣與外幣混合收款時,「其他金額」欄位僅限填寫人民幣部分。
階段3:後續管理——憑證保存與覆核機制
🔹 紙本《涉外收入申報單》須加蓋公司大小章,保存期限自申報日起算24個月;
🔹 電子申報數據需每月匯出備份,並比對銀行入帳水單;
⚠️ 單月申報頻率超過10次,或累計金額達50萬美元,將觸發外匯局「高頻交易審查」機制。
1. 政策類長尾詞
2. 操作類長尾詞
3. 風險類長尾詞
透過上述框架,企業可同步製作「跨境收入合規檢查表」與「申報時程追蹤表」,將政策要求轉化為可執行的SOP流程。實務中建議每季進行「逆向查核」:從銀行對帳單回溯申報紀錄,確保每筆資金流均有相對應的申報編號與佐證文件。